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头条 | “自来水,不自来”——一座工业遗址类博物馆的养成记

2016-04-22 弘博小编 弘博网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就在一个月前的今天,第23个世界水日,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了。这座建在京城首家自来水厂——东直门自来水厂旧址上的博物馆,保留了诸多百年前的风貌,作为工业遗址类的博物馆,它是如何发展?如何运营的呢?近期我们对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管理办公室主任梁淑云进行了采访,她以自来水博物馆为实例,为我们讲述了一座工业遗址类博物馆是如何焕发生机的。


作为行业博物馆素材独特,意义特殊


弘博网(以下简称弘):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来水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梁淑云(以下简称梁):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投资兴办的一座行业博物馆,在2000年建成,2001年面向社会开放。馆址就在建于清末的东直门水厂旧址内,这里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厂,也是自来水的发源地。当时的展厅设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老蒸汽机房里,展览面积不是很大,有600平米左右,整体展览内容与目前新馆通史馆的展览主线基本相同,介绍了从1908年到2008年,这100年来北京自来水的发展历程。


在2000年博物馆刚成立的时候,定位是作为企业内部的厂史教育基地,只面向企业内部职工开放。开馆后,展览得到了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博物馆专家的好评,并且向我们建议将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因为自来水这个的素材很独特、意义也很特殊,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来了解北京的水资源、了解北京自来水的历史和现状。


在2001年,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在市文物局进行登记注册,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就这样,这座百年老水厂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因为有着大量的实物藏品作为支撑,所以市文物局给的定位是博物馆,而不是“展馆”。馆里收藏着从1908年至今,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与自来水有关的文物,包括当时发行过的股票、使用过的水表、第一任总理周学熙的亲笔批示、北京第一口水源井的井碑,以及从1908年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成立一直到现在公司曾用过的所有时期的印章等等。



第一任总理周学熙的亲笔批示


对外开放以后,社会各界对自来水博物馆很关注,吸引了许多团体来馆参观,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节水宣传教育基地等,清末自来水厂旧址在201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自来水博物馆的新馆刚刚开馆,您能不能谈一下自来水博物馆的定位以及发展规划这方面的内容?



3月22日世界水日,新馆正式开馆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感受北京自来水历史文化、了解水资源现状和自来水制水工艺的这样一个平台,目的就是让市民能够进一步理解自来水的来之不易,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新馆一层的科普馆展厅,展示制水工艺


目前,自来水博物馆由新馆和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两个展区组成。旧址包括来水亭、蒸汽机房、更楼等8座清末老建筑,但由于周边开发暂时还没有对外开放。


自来水集团正在规划以清末水厂旧址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将包括新馆在内的这一整片区域建成自来水文化展示园区。将园区建设成集首都供水历史发展展示、企业文化传播、职工培训教育、对外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企业形象展示平台。


作为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在百年老水厂原址中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的分类中,自来水博物馆属于工业遗址类博物馆,您能谈谈对这类博物馆的认识吗?


我认为自来水博物馆与其他馆相比,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在工业原址上原汁原味地来建设的这座博物馆,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建筑作为依托,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市民不仅可以在新馆展厅里去看、去感受自来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看到100多年前北京第一座水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风貌。这些老建筑都非常有特色,既有作为自来水厂的工业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像蒸汽机房、来水亭,都属于欧式建筑风格,像办公旧址整体上属于传统的四合院形制,但大门的造型设计却有着非常典型的西洋式建筑风格等等。北京供水事业的变迁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工业遗址博物馆并不多见,而自来水博物馆是其中建筑保存完好、意义特殊的一座。



自来水博物馆的老建筑:

蒸汽机房(上图,曾作为老馆展厅)、

更楼(左下)、来水亭(右下)


总之,能把清末水厂旧址完好的保留到现在,足以说明自来水集团对它的重视,这里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厂,是自来水的发源地。博物馆对于我们企业内部的职工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厂史教育基地;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他们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自来水科普知识,沟通交流北京供水安全的一个平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培养他们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宣传阵地。


新馆开馆的第一天我们就迎来了很多观众,给我们提了很多好的意见,说明市民们都对水非常关心,自来水天天都在喝在使用,自来水究竟是怎么来的,水质又是如何保障的,这正是大家关注的、想知道的,而这些在博物馆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关于藏品

我们有责任将自来水的历史文物

好好的保护、传承下去


自来水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文物是如何征集的?


对于文物征集工作,我们馆是非常重视的,基本上是集团内部征集和社会征集这两个途径。最主要的还是集团内部征集,各单位或者是职工个人都会不定期地向博物馆捐赠,比如说管网施工时替换下来的老管件、闸门,老职工留存的老照片、老物件,他们都会无偿的捐赠给博物馆,因为这里是所有供水人自己的博物馆。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征集,有的是通过拍卖,有的是通过文物爱好者进行购买捐赠。



馆藏水表


自来水集团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于征集来的东西进行鉴选。因为对于这些反映自来水历史的见证实物,只有了解这段历史、这段往事的自来水人,才知道它的意义与重要性。比如五六十年代的一张水票或者市民手中记水的账本,可能在别人眼里,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物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反应我们自来水历史的藏品,哪怕是发生在昨天,或者是上个月,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要征集的目标。


请简单介绍一下博物馆藏品保管方面的情况。


自来水博物馆虽说是一家企业博物馆,但是对藏品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不管是硬件配套还是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水平。我们有专门的藏品管理组,专人负责征集、保管等工作。并且参考北京市对博物馆系统的藏品管理要求,制定了《自来水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另外,新馆也设有专业的藏品库房,配备了包括恒温恒湿柜,藏品防霉消毒机,控制库房酸碱度的设备等。


目前,博物馆正在建立藏品管理系统,已经对所有纸质藏品都进行了高清扫描,电子版保存,藏品的基础资料也已经基本整理完成,下一步我们会用这个系统,把电子的信息进行录入,便于今后藏品的查询、保管和使用。我们有责任将自来水的历史文物好好的保存起来,继续传承下去。



关于研究

抢救口述史,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


自来水博物馆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除了文物征集,我们还有专门的人员在做口述历史工作,主要采访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老职工,有的都已经八九十岁了,他们知道很多事情,很多的记忆可能是在文字资料上没有记载的。他们以参与者的身份经历了自来水的一些事情,对那段历史更有发言权,能更加鲜活、充实的还原当时的历史。此外,博物馆也会针对一些重要的藏品,去采访知情人,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将藏品来龙去脉记录下来。


再有,也会做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例如民国时期的董事会议案,都是用毛笔记录的,首先我们把这些议案电子化,然后去提炼、分析每一份议案主要讲了些什么,背后有什么故事,挖掘当中的细节。另外,一些早期的书籍、公文等,都时需要静下心,一件一件地去整理去挖掘。


还有,博物馆有一本内部刊物《水境界》,已经出了5期,刊登了百余篇研究文章,都是博物馆不同岗位的职工撰写的,包括历史故事、口述历史、藏品展示、社教活动等内容。



《水境界》



关于社教7000余名小学生参与“自来水科普大讲堂”


博物馆社教这方面,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我在博物馆工作的这些年,发现大家越来越关注水的问题,因为水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生命离不开水,生活也离不开水。


这两年,博物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自来水科普大讲堂”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给孩子们去科普自来水的相关知识。去年是活动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年,共有7000多名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我们与府学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小学等都进行了合作。现在学校都非常注重社会实践课,都会抽出时间组织社会课程。所以,博物馆也会把这项品牌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们参与其中。


关于文创制作能体现自来水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

现在的博物馆都很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馆里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比如提取一些藏品的文化元素,开发一些纪念品?


有做文创产品的打算,作为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供水企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博物馆作为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个窗口,会做一些能够体现自来水历史文化特色的纪念品。



结语:通过对梁主任的采访,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故事,也让我们对“自来水,不自来”这句贯穿展览始终的六个字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就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座工业遗址博物馆的成长!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